从银行风险的角度看,单一银行制的风险承受能力最低,因为一家单一银行是否能活下去完全取决于本地经济,当地经济一有大的波动就容易威胁其生存,而那些跨地区开分支网点的银行则可利用各地经济的不完全关联性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其抗拒经济波动的能力显然会更高。
三是金融业坏账高,资产泡沫严重。根据印度工业联合会研究,印度是可比经济体中企业税负最重的国家之一。
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普遍投资较高,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迅猛。与富豪多金相对的是印度大规模人口的贫困,据美国媒体报道,印度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口至今还生活在无电的环境中。然而,中印对峙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并不是摆在莫迪政府面前的唯一问题,最新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印度重要经济指标全面下降,这似乎预示着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阵痛期。印度经济景气度骤降,从同期全球表现来看大概率为内部政策原因导致,显然,莫迪的经济改革要为此次经济数据下挫买单。此外,印度经济监督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1至4月,印度失业人口达150万人,这可能是废钞行动导致的结果。
今年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为6.1%,我估计第二季度也达不到同期中国的经济增速。2016年11月仍在节日期间,但劳动力参与率跌至44.8%的新低。数字金融当然做的还是金融业务,但利用的核心技术是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监管者只有明白技术,才有可能指导风险在哪里。
而数字金融的高速发展令越来越多的资金在银行体系外运转,这就可能影响央行对货币数量的度量以及调控。其中一种做法是数字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开展合作,尝试科技监管(RegTech)的做法。上述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数字金融紧密相关,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可能会作用到数字金融领域。第四,当前分业监管的框架很难适应已经具有混业经营事实的数字金融行业。
但问题是,当前分业监管的框架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政策协调机制,沿用这个监管框架来监管数字金融行业,很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它有两个分支,左边是关注度指数,右边是正负情感指数,详见图2。
能否像对待系统重要性的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做压力测试并对资本金、流动性和业务范围等提出一些特殊的监管要求。第一,过去金融监管者只需要懂金融,而现在不但要懂金融,还要懂技术。但混业经营已经是数字金融行业的常态,以蚂蚁金服为例,它拥有银行、支付、基金、保险、股票等几乎所有领域的金融牌照。虽然现在很多数字金融平台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如e租宝事件曾经涉及90万人的500亿元。
这说明原本后进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使得它们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快速缩小。而金融风险恰恰是当今中国经济与金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关注的是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以及社会融资总额。不过,如果看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五家数字金融公司,就会发现其中四家都是中国的机构。
如果监管部门仍然沿用过去的监管方式,比如定期的信息披露和现场检查等,很可能无法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第五,如何监管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数字金融机构上缺乏现成的方法。
数字金融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风险 蓬勃发展的数字金融利用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两大数字技术工具支持金融决策,特别是通过降低获客成本和帮助风险控制,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些金融交易没有受到充分的监管覆盖,特别是影子银行和数字金融领域。
第三,在监管框架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政府决定延迟数字金融业整治的最后期限。同时对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应该设置统一的监管标准,避免出现监管套利。比如蚂蚁金服的余额宝现在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45万亿元,这笔钱应该计在M0中,但其流转就不会再影响M1和M2。第五,监管部门也应该开始识别数字金融行业内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并尝试一些监管办法。第二个指数是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情绪指数。
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从2010年的10.6%回落到2016年的6.7%,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甚至催生了许多僵尸企业。这也充分说明,数字金融的普惠特性确实非常突出。
但到了2015年,地区之间的颜色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从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17年初的两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直是决策层关心的话题。
更重要的是,余额宝中的钱究竟算现金还是资产?因为这两者之间可以瞬间实现转换。其实京东金融、陆金所等也都是混业经营状态,即便很多小平台也有很多交叉业务。
因此,对已经普遍实行混业经营的数字金融的监管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协调机制。因此,数字金融的发展可能导致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下降,甚至令货币流转速度加大。支持数字金融创新,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做法,我国也有一些好的尝试,核心就是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允许尝试新的做法,比如沙盒计划和创新中心等。目前看来,中国分业监管的框架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
同时尝试用数字技术支持数字金融监管,因为数字金融行业的变化非常快,需要实时监控风险。同时数字金融的一些问题,也可能加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但允许创新有前提,就是金融行业必须有准入门槛。调整监管政策支持数字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 由此看来,现行的监管政策应该及时地做出调整,才能更好地支持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
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央行对货币的数量变量的测度和调控能力都在下降,也许未来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应该依赖价格工具,特别是政策利率。而现在这两个因素都在不断地弱化。
监管政策定位也有许多可议之处,比如监管部门经常把金融稳定和行业发展混在一起,把金融监管和宏观政策混在一起。实际上,数字金融平台不论大小,往往有两个很重要的风险特征:其一,参与者对风险的识别和承受能力相对较低。一种思路是在委员会中建立一个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协调并统筹对数字金融监管的政策。而数字金融的发展,起码在如下几方面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货币政策应该尽快地从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这是研究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将近2000万篇媒体稿件中识别出来的。
但从2017年6月开始,关注度指数和正负情感指数同时出现了显著的反弹。其二,一旦出现问题,风险传导速度非常快,而且跨行业、跨区域。
而这正是过去几年金融风险不停地在不同领域之间游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前一段时间情绪指数一直在下降,这可能与数字金融领域风险频发和政府采取整治措施有关。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